6月8日下午3点,我校于第一会议室召开客家文化研究座谈会。广东省政协文史专员崔保新、我校副校长唐汉芳、党委副书记韦荣、科研处处长邱远、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戴春平以及其他对客家文化有建树、感兴趣的教师出席此次座谈会。人文学院、客家文化学院负责人罗春娜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唐汉芳副校长指出,河源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客家古邑文化更是河源文化建设的抓手。但当前河源的客家文化传承和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现状堪忧,我校客家文化学院要成为河源客家文化研究的高地,对河源客家文化研究责无旁贷。

邱远处长勉励客家文化学院建成河源客家文化研究基地、客家文化成果展示基地;戴春平院长表示,客家文化学院要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实现文化突围要定位准确、明确方向、培育团队、资金投入和搭建平台。参与座谈的教授老师们结合自己研究领域,踊跃发言交流。客家山歌研究者黄少红副教授现场一首客家山歌博得满堂喝彩;客家文学研究者李日新副教授、客家民俗研究者黄荣辉副教授对客家文化进课堂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客家史、客家人物研究者张坚副教授、杨党校老师表达了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承的决心和信心;客家舞蹈、客家服饰研究者林颖老师、张峰老师汇报了研究成果,他们表示,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传承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借助客家文化学院这一平台,紧跟国家战略发展,一定能树立文化自信,扩大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交流期间,崔保新教授结合自身经验,举例说明文化的传承对后世的重要性,点明“任何高地的研究都离不开基础”,河源客家文化研究要接地气。河源近年来对客家文化的研究成果初步涌现,成果的背后是人才的辈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要深挖校本文化底蕴,对老隆师范的精神挖掘研究很关键。同时指出了学术研究的内在驱动力在于文化自觉。随后,唐汉芳副校长为崔保新先生颁发我校的聘书,正式聘请他为我校客座教授,指导帮助我校更好的开展客家文化等相关研究。同时,崔保新教授还为我校捐献了包括文学名著、研究专著、地方文献等600种珍藏图书及邓缵先记录片。


韦荣副书记总结发言,认为此次座谈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明确了客家文化学院定位为“三个服务”:一、服务地方,为地方文化崛起做贡献;二、服务教育教学,发挥精神引领,把先人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三、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把校本文化与客家文化相融合。明确了客家文化学院建设要“五有”:有队伍、有计划、有经费、有活动、有成果,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走协同创新、多元发展之路。

崔保新,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沉默的胡杨—邓缵先戍边纪事(1915-1933)》、《新疆1912》、《西藏1934》等。
文字记者:庄冬琪、张洛彬
摄影:林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