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时事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时事聚焦> 正文

赓续百年初心 传承师者精神

——写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之际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10日01版 作者:钟曜平通讯员:宣传部责任编辑:日期:2021-09-11点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这个满天秋色、层林尽染的收获时节,我们迎来了第三十七个教师节,让我们向孜孜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1700多万人民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一)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有无数人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前仆后继。

他们中有很多既是普通的教师,也是以九死未悔之心为民族谋复兴的共产党员。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发出“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洪亮呐喊。

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小主事缪伯英,很早就立下了“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的坚定决心。

为了打造一个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上海大学教务长瞿秋白,将毕生心血用于打造一个“美丽的世界”。

……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一大批信仰坚定、无畏险途的师者,引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学生,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让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燃起希望之光。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有无数人见证着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他们中有很多既是普通的教师,也是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者。

钱学森,曾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他在中国航天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创造11个“第一”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王选,曾是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助教,却成功设计了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闻名寰宇。

袁隆平,曾是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却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解决了人口大国的吃饭难题。

……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瞩目,从人力大国到人才强国,在新中国的崛起之路上,人民教师在讲台上认真教书,在讲台下刻苦钻研,中国经济腾飞、文明富强的背后,有他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身影,有他们心系家国、无悔青春的拳拳之心。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有无数人参与了中国走向文明富强的壮阔征程。

他们有很多既是普通的教师,也是令人敬佩的建设者;他们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培育了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面对时代的召唤,他说,“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人民教育家”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一辈子做教师,走出了自己的教学之路。在育人上,她是一代师表;在教改上,她是一面旗帜。

“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守护着山区孩子的未来,建校12年来已把1800多名女孩送入大学。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凝聚着无数教师的青春汗水,回响着无数教师的铿锵脚步。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战役;他们,地震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保护学生,疫情肆虐期间义无反顾赶往最前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高尚师德,何为师者精神。

回望百年历史,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疫精神等,伴随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回望教育征程,师者精神由远及近,从少有论及到人所共识,内涵日益凸显,维度渐渐清晰。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传道授业解惑,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人民教师以广博的专业学识与高尚的先生之风,诠释着师者精神的深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心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人民教师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彰显着师者精神的高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一大批矢志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拓展着师者精神的宽度。

从传播知识、启迪思想、无私奉献,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从教书到育人,从个人到家国,从小我到大我,教师,已然是唤起一代代学子追随先辈、培养家国情怀、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力量。师者精神,早已如涓涓小溪汇入大江大河,与伟大建党精神融为一体。

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圆民族复兴之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上,师者精神自当念兹在兹、代代传承、光芒永绽。

(二)

穿越历史洪流,一代又一代师者展现出崇高的师者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高度契合。新的赶考路上,师者精神也是广大教师牢记初心使命、克服艰难险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力量源泉。

传承师者精神,是造就一批又一批大国良师的要求。

陈独秀、夏明翰、陈望道,他们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为旧中国带来了真理和重生的希望;徐特立、成仿吾、吴玉章,他们是无产阶级教育家,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服务革命和建设需求的人才;黄大年、钟南山、黄旭华……他们是新时代的师者,在育人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国家需要的战场上迎难而上。不同的时代,同一个使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国良师。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大国教育,需要良师;走好强国之路,更需要拥有大格局、大境界、大智慧的大国良师。

养成大格局,必须传承师者精神,以始终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育人情怀,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责任和实践素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素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

培养大境界,必须传承师者精神,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培养“有教无类”“大爱无我”的境界。

涵养大智慧,必须传承师者精神,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拒绝功利、远离浮躁,努力用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承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传承师者精神,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时代新人的要求。

100年前,上海法租界,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青年正在谋划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正是这群先进青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拉开了百年巨变的历史大幕。100年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们喊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新时代青年正当其时。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广大教师重任在肩。传承师者精神,是教师心之所系、目标所向、责任所在。

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真正的师者无不对教育事业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认同感,愿意为了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引导一代代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必须传承师者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今天的青少年只有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人民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青少年成大才、担大任,必须传承师者精神。

传承师者精神,是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

“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是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的沉疴积弊。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5.4亿人,文盲率高达80%,中国教育之积贫积弱可见一斑。

一百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首次解决“学有所教”的问题,并不断向“学有优教”迈进。教育奇迹的背后,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教师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教育之重,亦是时代之托。进入发展新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最鲜明主题。

立足当下,以“双减”政策为代表,一系列重塑教育生态的变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不管是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还是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解决教育领域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都需要传承师者精神,需要广大教师的认同、支持与付出。

着眼长远,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筑基护航,更需要广大教师传承师者精神,敢啃“硬骨头”、勇于担当,不负人民重托、国之期待。

(三)

面对已然开启的新征程,历史与未来决定了教师必须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动力,让师者精神永绽光辉,为国家培育时代新人。

传承师者精神,教师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学生成长成才。

坚定理想信念,要像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一样,用强大的理想做最坚实的铠甲。“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会带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走进那些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地方。这种源自内心的指引可以让人无畏艰险,勇于攀登知识的高峰,给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坚定理想信念,要像乡村教师孙浩一样,潜心耕耘,用坚定执着践行当初的誓言。安徽宿州,汴河北岸,如古老的河水一样,他以纯真之心诉说着对孩子的深情,年复一年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教师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用心守候学生的成长。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好老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信仰之光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百年党史蕴含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丰厚养料,广大教师应身体力行,带领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历史智慧,传承红色基因,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为筑牢理想信念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传承师者精神,教师要用高尚的品格支撑起教育的风帆。

河北大山里,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李保国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扎根深山17年,张玉滚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他们的身上展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树起了一座师者品格的丰碑。

德者,师之魂也。教师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涵养高尚师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模范品行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努力成长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爱国是最宝贵的品德,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在平凡岗位上发挥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让学生的德与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启迪、润泽和提升,使之深刻领悟到报效国家和民族、爱己爱人的道理。

传承师者精神,教师要用智慧的力量点亮学生的求学之路。

2020年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95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张礼不甘落后,变身主播上网课,一时成为美谈。湘潭大学退休教授沧南,耄耋之年仍坚持潜心钻研,指导学生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这些师者身上展现了扎实学识、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品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典范。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门槛大为降低,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适应这种学习生态的变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展境界,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国家,人才是根本。教师要与时俱进,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吸纳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创新师生关系模式,在教育创新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承师者精神,教师要用仁爱之笔擘画教育的未来。

湍急的江流中,教师王红旭不顾危险,舍己救人;扎根重庆大山里的扶贫校长张涌涛,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还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在讲台上精益求精,做科研心系育人,在结束最后一场博士生论文答辩后于梦中溘然长逝,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于瑾用生命诠释对学生的爱……他们无一例外,用行动演绎了师者的大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用细致的关爱之心帮助学业、生活困难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爱学生,就是要为他们成长铺路。潜心耕耘,用热爱教育的定力、仁爱奉献的初心,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坚守中,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一路走来,在他们身上,有多少坚定前行,多少师者大爱,多少无私奉献……眺望未来,教师将与学生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将以信仰支撑起远大的教育理想,用高尚的情操驱散世俗的迷雾,用渊博的知识滋润学生的心田,用仁爱之心铸就教育的灵魂。他们将用爱的力量化作教育事业前进的巨大动力,化作民族复兴的强大助推器。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教师将矢志不渝,奋力谱写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篇章。

(四)

百年奋斗路,拳拳赤子心。党的风华正茂映照着教师的意气风发。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眺望未来,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厦正拔地而起,教师是奠基者、建造者。

从昨天走向今天,我们因师者精神的伟大而备受鼓舞;从今日奔向明天,我们要为教师群体的发展而谋划发声。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减轻学生校内校外负担……未来的教育航道上有诸多必须征服的巨浪,需要教师抱定信念、迎难而上。如何让教师队伍强如参天巨树,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唯有强师惠师!

奔赴教育新征程,强师惠师需要持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参加教育工作20余年,工资增长近20倍,我自己挺满意现在的生活。”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有教师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只言片语中流露出身为教师的幸福感。

幸福感来自尊师重教的时代强音。“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关怀言犹在耳。

幸福感来自一个“不低于”的目标实现。2020年,全国2846个区县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撕下了教师收入微薄的标签。

这背后是国家以法律制度为利剑,为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作出的努力。

6月的夏天,一张张高考志愿单和求职意向表说出青年学子的心之所向,“师范热”“教师热”成为新时代的新气象。与吸引人才同样重要的是留住人才,这需要持续提高教师尊严和地位。

地位的提升体现于更实在的待遇保障。无论是国家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连续多年超过50%,还是地方拿出“教师未兑现教育质量考核奖,公务员不能发放综合目标奖”的魄力,都是这个时代对教师的厚爱。其中既要解决好教师与公务员待遇的“对标”问题,也要兼顾不同教师群体的收入差异。

尊严和地位彰显于更体贴的人文关怀。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生老病死。他们得到的尊重,应该是有温度的。疗休养制度、体检制度深入落实,公共场所提高优待。教师感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会润物细无声地洒在孩子心间,滋润教育的土壤。

奔赴教育新征程,强师惠师需要充分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百年奋斗路,教育的发展与党的奋进征程交相辉映。

深化改革被写进这个特殊的年份。2021年,仅1—8月,近50项事关教育的政策发布,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定方向、定框架。

历史长河会记住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刚刚过去的盛夏,“双减”政策重磅落地,教育改革直指最尖锐的问题。

校内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攻坚克难的主力军。教师的内生动力不可能仅依靠责任感。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更深入地推进,会给教师注入向着未来奔跑的力量。

这意味着教师将看到更加干净、纯粹的校园环境。他们不必因各类非必要的检查、评估、评价而皱紧眉头,不必因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被强硬束缚,更不必因职业上升通道而焦头烂额。

这意味着教师身处更加科学、灵活的评价体系。超额的付出可以得到合理的回报,教学工作实绩会有科学的评价,职称评聘突破岗位结构限制。

优秀的教师站在教学一线,个性的教师尽展其才。有活力的学校因此生成,有梦想的孩子因其成才。

奔赴教育新征程,强师惠师需要给予教师全面的成长空间。

相较于其他职业,教师的独特幸福是能够享受生命的双重成长。科技潮流滚滚而来,知识更迭速度不断加快。给新时代教师队伍快速提质,必先搭建广阔的平台。

师范教育是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全国28个省份实行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约4.5万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秀青年得以满怀希望、无后顾之忧地走上教书育人的神圣岗位。

教师的成长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年龄段、学段的教师在不同阶段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创建学习研修平台,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职业发展之路上得到真切的关怀和支持,教育家型教师必定不断涌现。

“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迈向伟大复兴的路上,教育的使命愈加艰巨,教师的职责愈加重要。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赓续百年初心,不忘育人使命,教师的担当会让一个民族自信地实现伟大梦想!(钟曜平)